发布时间:2024-07-12 09:16:39 来源:乐鱼全站手机网页登录
马鞍山市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精神,以制造业为“纲”,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主攻方向,数字赋能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数字化的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层次地融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进入全国先进制造业城市60强。
创新把产业体系和产出效益调优,激活产业高质量发展增量,做强产业高质量发展质量,推动做大工业经济体量。
从竞相涌现的创新先锋到熠熠生辉的获奖榜单,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征程上,马鞍山市足音铿锵、一往无前。
日前,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入选第八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为重型H型钢。
如今,每一支出厂的重型H型钢都有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数字身份,为新品种开发、产品质量提升和生产稳定提供大数据支持,实现重型H型钢生产的深度数字化、网络化和智慧化,并将其逐步应用到其他H型钢产线。
这些“冠军”企业,多是新质生产力的排头兵,往往集中在能体现中国制造竞争力的关键领域,且是各行各业当之无愧的头部。目前,马鞍山市拥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家,总数位居全省第三。
科技创新券是马鞍山市为科技型企业量身定制的一项创新扶持之举,大大降低了企业创新成本,激发了企业创新热情。几经迭代,马鞍山市科学技术创新券政策支持范围由长三角扩大至全国,创新券试点经验也入选长三角科学技术创新共同体协同创新十佳典型实践案例。
科学技术创新券的推出,标志着马鞍山市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推动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近年来,马鞍山推动建立符合科技创新发展规律、高效完备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在搭载体、出政策、建机制上下功夫,推出新举措,不断构建马鞍山大学科技园等技术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技奖在北京揭晓,安徽马钢罗河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参与合作研究的“地下金属矿智能开采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作为获奖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罗河铁矿电机车无人驾驶系统实现了井下矿山有轨运输环节的全过程可视化管理,以及无人驾驶电机车完成生产运输、装卸矿等功能。
该项目成果投入运行以来,改善了职工作业环境,降低了劳动强度,减少了井下一线作业人员,达到了提升生产运输效率、优化生产运输调度、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提高矿山本质安全水平的目标。
数实融合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战略举措,数智创新是促进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强大引擎。
来到马钢特钢智控中心,映入眼帘的是数块巨型数字大屏,每一块大屏分别对应着不同的生产线和生产工序。智控中心集产线远程操控、集中管控和智能应用于一体,创造了特钢行业的多个第一。
马钢聚焦“全流程、全工序、全要素、全集成”,探索传统企业智慧升级新模式,着力打造智慧制造示范基地,构建“一厂一中心”智慧模式。马钢股份获得国家级数字化转型最高荣誉“数字领航企业”称号。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孕育,正在重塑区域竞争格局。马鞍山市紧跟这一新的发展形势,加快实施“数聚赋能”行动,塑造产业新优势,打造发展“新引擎”。
马鞍山市学习借鉴长三角地区先进经验,聚焦数字赋能制造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破解中小企业不想转、不会转、不敢转等问题,分行业、分领域引导中小企业找准转型路径,加快数字化转型,梯次推进企业“智改数转网联”。
在“行业样板”上,聚焦“1+3+N”战新产业集群,通过分行业编制10个《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精准带领企业对照标杆企业组织数字化改造。在“区域样板”上,开展“一区一业一样本”试点示范。在“企业样板”上,组织同类型企业考察交流,激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内生动力。在“上云用数”上,采用工业网络站点平台总包模式,加快数字化软件服务包推广应用。
一套智能仓储软硬件,就能让两个人完成3000平方米仓储物料的存取管理;高速穿梭于多层货架、立体储存的四向穿梭车犹如“奔跑”在“高速公路”的“无人汽车”,分拣精准度接近满分;为菜鸟、京东等多家有名的公司构建数字化供应链体系提供智能仓储设备……在数字化智能制造模式下,该公司生产线由过去一条生产线需要两个人,变为两条线只需要一个人,管理成本降下来了,质量稳定性升上去了,对公司来说就能轻松实现降本增效。2023年,该公司马鞍山智能工厂一期项目实现产值约7亿元。
马鞍山市因钢而设、因钢而兴,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显著,作为传统工业城市,也面临着资源环境瓶颈制约。马鞍山市以改革创新为抓手,打出标准地改革、产业工程师学院等一系列“组合拳”,激活资源要素活力,做大工业经济体量。
作为全省“标准地”改革试点的唯一城市,自2020年3月起,马鞍山市围绕打造“四最”营商环境、加快重点项目落地、助力产业升级突破,按照“先试点示范、后全面推广”的模式在全省率先探索并持续深化“标准地”改革,经过4年多的改革探索,高效实现了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的有机统一,探索出一条较为成熟的改革路径,形成了一套特色鲜明的马鞍山“标准地”出让模式。
今年以来,马鞍山对“标准地”改革2.0版进行迭代升级,着力打造“标准地”改革3.0版,按照“事前定标准、事中作承诺、事后强监管”要求,持续释放改革动能,全力做好土地要素精准服务保障。全方面实行“双合同”监督管理模式,综合运用开竣工核验、履约保证金、亩产效益评价、信用管理等方式,构建全过程监管闭环,确保项目方履约践诺,从源头上防止产生新的低效用地。今年1-6月,全市已完成供应各类项目“标准地”43宗2242亩。
从“数量论英雄”到“亩产论英雄”,马鞍山市通过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让“优等生”“好马配好鞍”,推动要素向高效益、高产出、高成长、高质量企业集聚,同时倒逼落后和严重超过标准产能有序退出。
在生产一线,具有特殊技能、绝技绝活,尚且还没有取得技能证书的特殊技能人才,被形象地称为“黑手套”员工。马鞍山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马鞍山市特殊技能人才技能评价办法(试行)》,坚决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证书、唯身份”倾向,切实把评价权交给企业,做到“人才怎么样、企业说了算”。
这一破格机制让一个个一线“技术大咖”脱颖而出,获得“实至名归”的晋升。他们为之兴奋的不仅是薪酬待遇的提升,更有荣誉感的激励、进取心的增强。在此基础上,马鞍山市聚焦打破技能人才成长“天花板”,持续推行特殊技能人才技能评价办法,1857名特殊技能人才通过破格认定取得高级工以上技能等级证书。
解放思想才能促进产教融合,马鞍山市先后在安徽工业大学、马鞍山学院、皖江工学院挂牌成立3所产业工程师学院,530名毕业生“带着职称去就业”,不断以政策机制创新激发人才活力。
近日,智联招聘联合智库机构泽平宏观发布《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4)》,马鞍山市入选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榜单,全国排名第49位,这也是马鞍山市连续第四年入选“全国百强”。
奋楫扬帆新征程,创新实干谱新篇。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马鞍山市以改革引领产业强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踔厉前行。